礦井深處帶著鐵銹味的風,總在安全帽的縫隙里鉆來鉆去。那年正二十歲時的我,站在百米深的礦井,頭戴礦燈,手握鐵鍬,在百米地下礦井數著巖層年輪。煤塊與礦車碰撞出的節奏,像是命運的鼓點,永不停歇。煤屑鉆入指甲縫,染黑了青春的底色;安全帽的微光,在潮濕的巖壁上跳躍,仿佛是黑暗中唯一的慰藉。
命運的轉折,恰似一束穿透黑暗的光。那年,國家實施煤炭去產能政策,新能源產業的春風拂過老礦區。宣傳欄里的光伏板,靛藍色的光芒讓我駐足。脫下滿是煤漬的工裝,新領的工作服上,“新礦新能源”幾個字繡在左胸,像一枚等待點燃的火種。
第一次投身光伏場區,我被硅片組成的矩陣震撼。它們整齊地仰望天空,貪婪地吸收著陽光,將億萬光年外的能量轉化為希望。指尖輕觸光伏板的瞬間,感受到的不僅是光滑的質感,更是時光的重量。這些光伏板,承載著人類對未來的重構想象,與曾深埋地心的煤炭形成鮮明對比。
日常巡檢時,我學會辨識每塊光伏板的呼吸。清晨露水未晞時,光的折射會在板面形成流動的銀河;正午陽光直射,硅片則變得通透如琥珀。我開始理解數據背后的意義——每提升0.1%的轉換效率,意味著減少多少畝森林的砍伐,又能讓多少座城市的夜空重新亮起星星。
有人問我,從挖煤到逐光,是否遺憾?我會想起那個清晨,陽光穿透霧氣,灑在肩頭,煤屑在光中泛出金屬光澤。每粒煤,都是億萬年前的陽光沉淀;而光伏板,正承接每日新生的陽光。我仍在"挖煤",只是換了一種方式,開采的是永不枯竭的朝陽。
如今,我站在光的溪流中,影子被夕陽拉長,一端連著礦井的深邃,一端指向光伏矩陣的方向。成長,不是告別,而是讓不同的光在生命里交織,織就照亮前路的星圖。煤火與電光,終將在時光深處相遇,共同鐫刻屬于這個時代的光痕。而我,愿做那傳遞光的使者,見證并參與這場能源的革命,讓光的軌跡,在生命中永恒閃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