編者按:
1月8日,集團首屆企業文化案例競賽交流會圓滿落下帷幕,此次交流會共30多個企業文化案例脫穎而出,19個案例進入預賽,12個案例進入決賽,各企業文化案例同臺競技交流,演繹出一場場化于形、融于情的文化盛宴。
以文化人、以文興企,集團微信公眾號開設“江投集團企業文化優秀案例展播”專題,以決賽現場案例演繹順序,連續刊載本次企業文化交流會優秀案例,再次重溫江投集團企業文化優秀案例的精彩呈現。今天刊發新余礦業帶來的“高擎創業文化火把 點亮新礦轉型之路”。
從百年積淀的煤炭企業,到年輕的新能源企業;從一座座聳立滾動的井架,到一排排綿延起伏的光伏藍海。新余礦業,這個帶著“礦”的名字、帶著“礦”的烙印,帶著“礦”的歷史氣息的新能源企業,擎起創業文化火把,篤行十年,跋涉十載,其轉型的文化內涵何在?創業的精神支撐何在?
歷史的寫照,是最強的回音壁。我們將時針回撥到2015年6月,有著近60年煤炭開采歷史的棠浦煤業,面對寒意肅殺的煤炭市場和煤炭產能過剩的日益加劇,被迫站在了“隨波淘汰”還是“突圍尋路”的十字路口。 “可以站著生,但絕不能坐等死”。以蔡竹林為首的棠浦班子用“殺出一條血路”的勇氣撥開陰云,對接國家新能源發展戰略,利用礦區閑置土地,瞄準光伏市場大膽突圍。項目申報是首當其沖的難中之難,它不僅是一場與政策和時間“雙賽跑”的智慧戰,更是一場耐心和毅力“雙壓力”的心理戰。當時的政策,2016年6月30日是個時間的分水嶺,在這之前實現并網發電的光伏項目才可取得國補資金。能否抓住這個政策機遇,成為了當時棠浦煤業不計代價的拼搏目標。那時的蔡竹林工作常態是:前一天跟班下井,在煤海里滾;一出班就揣著文件,在道路上跑,奔波于當地政府各個部門。 為了搶在時間節點完成項目用地、申報工作,他輾轉于當地政府、鄉鎮、部門、電力,一大早第一個到,最后一個回,白天跑、晚上想,會場蹲、門口守,有時為了趕時間,他就馬馬虎虎啃個饅頭,簡簡單單喝一瓶礦泉水;當出差回來的地方領導看到滿臉疲憊的他,被他的執著深深打動。梅花香自苦寒來。2015年底,棠浦一期20兆瓦光伏項目完成申報工作,2016年6月29日成功實現并網發電,一舉拿下進入國補資金光伏市場的入場券。 創業是一場“夸父追日”的狂奔,一旦開始就無法停下向前的腳步。為在新能源產業版圖中占有一席之地,2022年5月,棠浦煤業再次邁出了籌建棠浦二期30兆瓦光伏項目的步伐,在前有央企標兵、后有民企追兵的“圍追堵截”中,在既無資金來源又無專業優勢的“艱難困苦”中,想盡千方百計、說盡千言萬語,理清千頭萬緒,歷盡千辛萬苦,10天之內完成9個部門的審批,硬是在項目申報截點的最后一小時,完成全部審批流程;2023年7月,實現全容量并網發電。2024年,繼續建設新莊20兆瓦光伏發電項目,蔡竹林一幫人馬,身揣圖紙、馬不停蹄,以曬黑脫皮的臉龐對抗烈日,踏遍新莊棠浦方圓百里每個角落,硬是用“不脫一層皮 何來項目贏”的韌勁全力攻破土地、電力接入這個“項目第一難”,實現全容量并網發電。棠浦人調侃:“老蔡老蔡,一點不菜!” 窺一斑而知全豹。透視棠浦煤業的創業歷程,解鎖新余礦業涅槃重生的密碼,就是全體新礦人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引領,賡續百年安源精神,在“敢為天下先”的創業路上,蓬勃生長出了以“自強、創新、篤行、超越”為核心的創業文化,把自強的“種子”深深植入心坎,將創業的“基因”深深刻進骨子,從首戰告捷拿下第一個光伏項目,到首次布局建成風力發電;從首個投資建設屋頂光伏,到首度進軍域外,從最初點燃光伏發電的“星星之火”到形成風光發電的“燎原之勢”,讓新余礦業每一寸土地都勃發出向前的力量。創業路上,新余礦業傳承百年老礦的“紅色基因”,將紅色文化融入創業文化,打造“紅色引領 綠色隨行”黨建品牌,創立“黨員先鋒崗”,劃定“黨員責任區”,以黨建為魂筑牢創業文化之基,讓創業精神在項目攻堅一線、技術創新一線、安全生產一線迸發光芒。 “爭渡爭渡,驚起一灘鷗鷺”。新時代新能源產業奮進的浪潮波濤涌起、席卷而來,新余礦業將順勢而為、乘勢而上,以黨建為航,以文化為帆,以精神為槳,去爭渡時光的彼岸,爭渡夢想的彼岸,爭渡勝利的彼岸!